不能读取语音阅读器

36365.net 上海市监察局

上海嘉定钱大昕:一代儒宗 诗礼传家
2018年1月9日 12:29

上海嘉定钱大昕:一代儒宗 诗礼传家

 

点击进入WDCM上传图片

 

钱大昕

 

WDCM上传图片

钱大昕画像

 

  钱大昕(1728-1751年),字晓徵,号辛楣,又号竹汀,晚号潜研老人,今上海嘉定人,清代经学家、史学家、文学家、教育家,乾嘉学派代表人物。早年以诗赋闻名江南,乾隆十六年(1751年)特赐举人,乾隆十九年(1754年)中进士,官至詹事府少詹事,乾隆四十年(1775年)居丧回乡,潜心著述课徒,历主钟山、娄东、紫阳书院讲席,出其门下之士多至两千人。

  钱大昕生前即为饮誉海内的学者,在经学、史学、舆地、金石、典制、天文、历算以及音韵等方面都颇有建树,与纪晓岚合称“南钱北纪”,著有《十驾斋养新录》《廿二史考异》《潜研堂文集》等作品28部。

  作为乾嘉史学主要代表人物,钱大昕的学术成就和治学精神对后世学者影响巨大,被公推为“一代儒宗”,王国维誉之为清代三百年学术的三位“开创者”之一(另两位为顾炎武、戴震)。

 

钱氏家规家训

 

WDCM上传图片

钱大昕故居潜研堂内“诗礼传家”牌匾

 

  钱大昕家训散见于他的文稿作品中,他对家族一脉相承的优秀品质进行总结提炼,并将自己的人生思考、心得感悟融入其中,对嘉定钱氏影响深远。

  钱大昕家训以品德和学识相济为核心,内容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:处世与人为善,不可欺天罔上;做人不可自满、妄求利福;治学严谨求是,读书须有创见;潜心研究学问,老而读书不辍。

  钱大昕家训内容丰富,载体很多,以他写给儿子的“教子联”——“闲每劝人为善乐,贫惟教子读书勤”,及其亲笔写下的“诗礼传家”牌匾最为有名。两条训言语言朴素却意味深长,要求后辈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要注重品德和学识修为。此外,他曾为嘉定钱氏祠堂写下文章,希望家人勤俭持家,彼此相亲相爱,被族人刻在宗祠的石碑上以教育后人。

  除了家族后辈外,钱大昕家训还深刻影响了嘉定地区的学风、民风。他在日常生活中亲力践行训言,留下了“默坐观弈”等广为流传的故事。他的众多弟子受其影响、继承其学,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“潜研学派”,朴学风尚久传不息。

 

  ●视频脚本

 

上海嘉定钱大昕:一代儒宗 诗礼传家

 

  清嘉庆二年(1797年)立秋后的第五天,上海嘉定的一位老父亲用庄重的隶书,题写了这样一副“教子联”——“闲每劝人为善乐,贫惟教子读书勤”,要求其子无论环境如何变化,都要注重品德与学识相济。

  这位老父亲就是一代儒宗——钱大昕,而这副“教子联”就是钱氏家规。它教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钱氏族人,至今仍在传承。

 

WDCM上传图片

 

钱大昕铜像

 

  钱大昕,生于清雍正六年(1728年),字晓徵,号辛楣,又号竹汀,晚号潜研老人,今上海嘉定人,著名学术大师,乾嘉学派代表人物。钱大昕早年以诗赋闻名江南,乾隆十六年(1751年)特赐举人,乾隆十九年(1754年)中进士,官至詹事府少詹事,乾隆四十年(1775年)居丧回乡。

 

  嘉定区域文化研究者 王光乾:

 

  钱大昕居丧回乡后,一方面潜心于学术研究,另一方面致力于教书育人。很多著名的学者,如浙江余姚的邵晋涵、江苏阳湖的孙星衍、江苏苏州的潘世恩等都得到过他的教诲和指导。

  钱大昕生前就饮誉海内,在经学、史学、舆地、金石、典制、天文、历算以及音韵等方面都有建树,著有《十驾斋养新录》《廿二史考异》《潜研堂文集》等作品28部。

 

  嘉定区域文化研究者 王光乾:

 

  钱大昕学问渊博,生前已经名震朝野,与纪晓岚合称“南钱北纪”。近代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说,清代三百年学术史,由三位著名学者开创,除了昆山的顾炎武、休宁的戴震,就是嘉定的钱大昕。因为具有宽厚的品格和渊博的学识,钱大昕被学界称为“一代儒宗”。

  钱大昕深受嘉定钱氏家风的影响,一生中不断实践总结,并对族人言传身教。他的家规散见于各类文稿,诗礼传家、与人为善和勤奋治学为其核心内容。

 

诗礼传家 人才辈出

 

WDCM上传图片

嘉定州桥老街

 

  嘉定,一座拥有八百年历史的文化古城,素有“教化嘉定”的美誉,城中的潜研堂就是钱大昕的故居。故居内高悬的“诗礼传家”牌匾,是钱大昕亲手题写。它与“教子联”异曲同工,背后都隐含着嘉定钱氏代代相传的“读诗书、明礼仪”家规。

 

  嘉定地方史专家 陶继明:

 

  钱大昕的祖上,是在明正德年间从常熟迁到嘉定外冈的。钱氏家族非常注重对下一代的教育,既有如何做人的德育,也有文化教育,尤其注重诗教。钱大昕的祖父钱王炯教导孙子的方法很巧妙:嘉定望新有一座很高的拱桥,每爬一级,祖父就念一句诗的上句,钱大昕跟着念下一句。这样一步一步地走完桥,整首诗也就完整地教完了。那时印刷、出版业还不发达,有些书只能到外面去借,钱王炯八十几岁高龄,还步行十几里路把书借来,足见其良苦用心。

 

WDCM上传图片

钱氏祠堂

 

  为传承家风,当时,嘉定钱氏成员在生活拮据的情况下,依然纷纷出钱出力,用数十年的时间建成了钱氏祠堂。钱大昕为此深情写下《钱氏祠堂记》,与族人共勉:“无忘祖宗淳朴之遗,相勉以孝悌,而勿流侈靡,以致后不能继。”意思是,先人朴实厚道的训言不能忘记,家人间要互相勉励,对父母孝顺、对兄弟友爱,生活上不要追求奢靡,以导致家业难以为继。这篇文章被族人刻在了宗祠的石碑上,以教育后世。

 

 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、钱氏后人 钱运春:

 

  诗与礼,就是读书和做人的道理,钱大昕总结了祖父钱王炯的言行,归纳成四句话:处事不欺天罔上;做人力戒自满、不妄求利与福;读书须有创见;老犹读书不辍。这四句话成为钱大昕家族人才辈出的文化原因。

  诗礼传家,让嘉定钱氏人才辈出。除钱大昕外,他的弟弟钱大昭,儿子钱东壁、钱东塾,侄子钱塘、钱坫、钱东垣、钱绎、钱侗等均在学术、诗文上颇有建树,与钱大昕一起并称“九钱”。其中,钱塘也是乾嘉学派的著名学者,参与纂修乾隆《南巡盛典》。现存于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图书馆的《嘉定钱氏艺文志略》就记载了钱氏六代人的187部著作。清代著名学者江藩评价嘉定钱氏:“一门群从皆治古学,能文章,可谓东南之望矣”。

 

实事求是 严谨治学

 

WDCM上传图片

钱大昕著作《廿二史考异》

 

  实事求是,是钱大昕践行一生的精神品格,在他的治学中体现得尤为突出。他用28年心血完成了史学代表作《廿二史考异》,对《史记》《汉书》《三国志》等历代正史作了系统的考辨,补充遗漏,订正讹误,被列为“清代三大考史著作”。钱大昕概括史学家的道德标准是“美恶不掩,各从其实”,教导族人及后世在做学问时亦要做到不偏不倚,不可虚构美化,也不能隐瞒缺点。

  他在给同为史学家、经学家的内兄王鸣盛的书信中感叹,“学问乃千秋事”——做学问是一件长远的事,要推动学术研究不断发展。在钱大昕的言传身教下,嘉定钱氏治学严谨、硕果突出,与元和惠氏、高邮王氏、阳湖庄氏并驾齐驱,是清代学坛上著名的学术家族。

 

  嘉定区域文化研究者 王光乾:

 

  钱大昕还优化了嘉定整个区域的学风、士风。据光绪《嘉定县志》卷八《风俗》记载,在钱大昕的影响下,“后之学者仰承轨躅,无不以潜研经义、躬行实践为宗。”意思是,之后的学者,都以钱大昕为榜样,一方面要求自己潜心学问,在学业上有所建树,一方面注重自身的修养,砥砺品德。

 

坦荡宽容 与人为善

 

  钱大昕曾写过一篇名为《弈喻》的文章,说的是有一次在朋友家看人下棋,一名客人老是输棋,钱大昕于是讥笑他,认为他棋艺不如自己。客人便请求和钱大昕对弈,结果钱大昕处处被动,最终输掉。此后,再有人邀请他观棋时,他总是默默而坐。后来,钱大昕在文中总结:人不可能没有过失,心平气和换位思考一下,自己真的没有一点失误吗?他以此告诫后人,“观人之失易,见己之失难”,要懂得宽容仁厚。故事背后,映照出了这位学术宗师敢于自省、谦谨为人的形象。

  钱大昕在京师为官时,时常与四方名流论文道古。当时,学者戴震也在京师谋职。戴震虽然学问渊博,但当时并无职位,生活窘迫,甚至三餐不继。

 

  嘉定地方史专家 陶继明:

 

  一次偶然的机会,钱大昕和戴震见了面,不禁感慨戴震“真是奇才”,内心觉得一定要帮助他。他不仅把戴震引荐给朝廷,还把自己的朋友纪晓岚、王鸣盛、王昶也介绍给他。

 

教书育人 桃李天下

 

WDCM上传图片

钱大昕尺牍

 

  乾隆四十年(1775年),钱大昕父母相继过世,47岁的他回乡守孝。守孝期满后,他专心文教,执掌杏坛近30年,教育英才,树人百年。

  钱大昕先后出任了南京钟山书院、太仓娄东书院、苏州紫阳书院的山长(校长),各地学生慕名而来。有个学生叫谈泰,跟随钱大昕学习算学,两人时常书信来往。钱大昕不但在书信中耐心解答各种疑难问题,还不忘叮嘱他,“以志解志,非敢臆造”。末了,钱大昕还亲切勉励,希望他在学术上有所成就,能反过来给老师启迪、解惑。字里行间,严慈相济的师长形象跃然纸上。

 

 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会原会长、白鹿洞书院院长 朱瑞熙:

 

  三十年当中,受业于钱大昕门下的学生不下2000人,其中涌现出一批在经学、史学、金石、版本、舆地、天文历算、音韵学方面有突出建树的人。他们都秉承求实精神,钻研实学,形成了历史上影响深远的“潜研学派”。

  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日(1804年11月2日)的早晨,细心的学生发现,老师钱大昕这天的神色较往常有些异样,有些担心他的身体状况。过了一会儿,钱大昕突然昏过去,再也没有醒过来。临终前,他还在认真校对《十驾斋养新录》刊本,帮别人批阅诗文……

 

 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会原会长、白鹿洞书院院长 朱瑞熙:

 

  钱大昕深受淡泊名利、潜心学问的家族传统影响。从钱大昕开始,钱氏子弟参加科举考试,即使出任官职,也都秉持着治经考史、著书立说的习惯。钻研学问、传播学问是他们最大的追求。钱大昕的精神品质体现在他的著作和为人中,影响了后世许许多多的学者,一直被人们铭记在心中。

 

WDCM上传图片

嘉定孔庙

 

  ●钱大昕家规摘编

 

诗礼传家

 

  闲每劝人为善乐,贫惟教子读书勤。

  ——钱大昕“教子联”

  【译文】

  日常生活中要积善行德,助人为乐;即使生活穷困,也要教育子女勤奋读书,钻研学问。

 

  无忘祖宗淳朴之遗,相勉以孝悌,而勿流侈靡,以致后不能继。

  ——摘自钱大昕《钱氏祠堂记》

  【译文】

  不能忘记先人朴实厚道的训言,家人间要互相勉励,对父母孝顺、对兄弟友爱,生活上不要追求奢靡,以导致家业难以为继。

 

谦恭自省

 

  今之学者读古人书,多訾①古人之失;与今人居,亦乐称人失。人固不能无失,然试易地以处,平心而度之②,吾果无一失乎?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,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,吾求吾失且不暇,何暇论人哉!

  ——摘自钱大昕《弈喻》

  【注释】

  ①訾(zǐ):诋毁。

  ②平心而度之:心平气和地、冷静地推测,估计。

  【译文】

  现在求学的人读古人的书,常常非议古人的错误;和现在的人相处,也喜欢说别人的错误。人本来就不可能没有错误,但是试试彼此交换位置来相处,心平气和地估计一下,自己真的没有一点失误吗?自己能够认识别人的失误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失误,自己能够指出别人的小失误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大失误,自己检查自己的失误尚且没有时间,哪里有时间议论别人呢!

 

严谨治学

 

  学问乃千秋事,订伪规过,非以訾毁前人,实以嘉惠后学。

  ——摘自钱大昕《答王西庄书》

  【译文】

  做学问是一件长远的事,要发现、改正前人错误的地方,但不能以此来否定前人,而是要用来推动学术研究不断发展。

 

实事求是

 

  以志解志,非敢臆造。

  ——摘自钱大昕《答谈阶平书》

  【译文】

  研究学问要有充分的依据、严密的推理,不能单凭揣测,主观臆断。

 

  美恶不掩,各从其实。

  ——摘自钱大昕《廿二史考异》

  【译文】

  在做学问时,不可虚构美化,也不能隐瞒缺点,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,做到不偏不倚。

 

WDCM上传图片

钱大昕著作《十驾斋养新录》

 

  ●专家观点

 

一门家学薪火传

 

  钱大昕是清代乾嘉时期的著名学者,德行高尚,一生汲汲于学术,被公推为“一代儒宗”。钱大昕能在为学为人上达到此种境界,固然是其自身努力所致,也与良好家风的熏染密切相关。钱氏尚学、慎独和戒满的家风传承,对其家族之人向善向学的人生追求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。

  钱大昕的祖父钱王炯为人正直,拒一时之小利,立一生之清白,给后辈传下了奉法守正的家风。如他69岁时,恰逢朝廷恩诏,向70岁以上的老人赐予粮食和布匹,同乡中有虚报年龄领取赏赐的,有人劝钱王炯也这样做。钱王炯却态度严肃地说:“寿命由天,人可欺,天可欺乎?欺天而罔上,吾不为也。”这种家风在钱大昕父亲钱桂发身上进一步得到体现,“性耿介,不妄与人交。”为做好饥荒时候的施粥工作,“晨入夜归,检视必周,经画井井,胥役无中饱私囊者”。

  在崇文商学方面,钱大昕祖父和父亲的启蒙和教导极为重要,奠定了钱大昕成功的基础。钱王炯授书乡里,博览群书。亲旧家有藏书,辄借读之,虽盛暑寒冬,未尝一日少辍。钱大昕五岁时,“亲授以经书”。钱桂发 “少承庭训,以读书立品为务”。年轻时读书,“不屑屑记问章句,习科举子业,涤烦去滥,一以先正为师”。可见钱大昕的治学品质方面多承其家学。后人将钱王炯父子两辈言行概括为四句话:其一,处事不欺天罔上;其二,做人力戒自满、不妄求利与福;其三,读书须有创见;其四,老犹读书不辍。

  自钱王炯开创的严谨治学的家学传统,体现在家族治学方面就是“实事求是”精神,成为钱大昕学术思想的核心。“实事求是”有些集中体现了乾嘉学术的基本特征,如重事实和重考据等;有些则具有针砭时弊意味,如破除门户之见、反对剽窃成果等。钱大昕本人学富五车,才高八斗,终其一生,始终秉持“实事求是”“无徵不信”的精神。清代以后,嘉定钱氏家族亦不乏名人显达,这很大程度上可归因于良好家风的润溉之功。

  正是有这样良好家风的熏染、激励与规范,才成就钱氏家族在清代学术界的巨大影响力。钱氏家族世代向儒,后世名家辈出,有嘉定“九钱”之称。“九钱”之一钱塘与钱大昕、钱大昭互相切磋,再次彰显了“不唯上只唯实”的家学传统。史念海赞道:“其时海内名家,虽不可数计,然‘嘉定九钱’实不愧一时儒宗”。清代著名学者江藩的评价:“先生(钱大昕)之弟大昭,从子塘、坫、东垣、绎、侗,子东壁、东塾,一门群从皆治古学,能文章,可谓东南之望矣!”嘉定钱氏最终形成了与吴派、皖派鼎足而立的潜研学派。

  嘉定钱氏家族一心向学、立志读书的庭训,成为最为励志的家风被代代相传。传到第五代师字辈、第六代庆字辈时,家族虽然不复往日辉煌,但子孙依然孜孜以求,以学问和道德自砺。如钱师慎、钱庆曽等,皆能恪守家学,并取得可观的成就。所谓流风余韵,不坠家声。(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会原会长 朱瑞熙;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钱运春)

来源: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